feed icon rss

Your email was sent successfully. Check your inbox.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sending the email. Please try again.

Proceed reservation?

Export
Filter
  • 1
    Online Resource
    Online Resource
    合肥 : 安徽教育出版社
    UID:
    gbv_1058966480
    Format: Online-Ressource
    ISBN: 7533607295
    Series Statement: 汉语发展史丛书
    Note: 附录:汉语文字学主要参考书目
    Language: Chinese
    Library Location Call Number Volume/Issue/Year Availability
    BibTip Others were also interested in ...
  • 2
    Online Resource
    Online Resource
    UID:
    gbv_1053476787
    Format: 电子文献
    Content: 在古文字学发展史上,吴大澂是清代有突出贡献的一位古文字学家。《说文古籀补》是其研究古文字学的代表作,同时也代表了他那个时代古文字研究的水平,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全文分两部分,即研究篇和校议篇。 在研究篇中,首先简介吴大澂生平及著述情况。 其次,介绍了《说文古籀补》产生的学术背景及成书和刊行情况,指出该书是在金石学复兴的背景下,传统文字学与古文字学联姻的产物。 再次,对《说文古籀补》收字、释字情况进行分类考察。先统计出该书所收字形总量、各类字形总量及单字量。然后对该书正编所收字的释读情况分类进行考察:对古币文、石鼓文、古玺文、古陶文四类文字的释读情况进行清理,并进行量化分析;梳理出宋人所识金文字形及清人所释金文中疑难字形(吴大澂之后者不在此列);对附录中所收字的释读情况进行清理,辨别出吴大澂之时及其之前所释之字。 第四,对《说文古籀补》作出基本评价。从“求真的精神”、“文字学意义上的回归”、“实事求是的存疑态度”、“重文体例的确立”、“对旧有古籀观的超越”及该书在注语上的特色等方面揭示该书的特点和价值;肯定他在古文字考释上的成就和理论上的贡献;同时指出该书的不足。 第五,从材料入手,实事求是地对吴大澂在古文字学史上的地位给予评述。吴大澂对古文字学的主要贡献:开创了为后人所袭用的古文字字书编排体例;在战国文字的研究方面成就尤其突出,他是率先考释先秦古陶文字的学者之一,较早地释读出一大批先秦古玺文字,正确地论断先秦古币多战国时物,并提出“战国文字”这一概念;在金文研究方面,他释读出一批疑难字形,对古器物的分域断代工作做出尝试;对石鼓文及《说文》古文的新认识;对古文字考释方法的发展;在古文字研究的系统性、广泛性和深入性方面超越其前人及同时代之人。 在校议篇中,分条对《说文古籀补》作出校议。共作出校议一千零一十二条,涉及到该书释字错误者、对字形释读正确但字形分析或义训阐释不当者、字形摹写有讹者、征引辞例及文献有误者等诸多方面,同时对其中的一些有见解、有影响之说加以评议。校议中多引先哲及时贤之成果,但也不敢藏拙,对某些问题也提出了自己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如:在正编校议中,以为“福”字条下弭仲簋“()”字为“()”,以为“荼”字条下古玺文“()”字为“()”,以为“逋”字条下()()簋“()”字似可释为“通”或“踊”,以为“策”字条下“()”或为从“来”、“束”之字,以为“()”为“刚”字、“()”字条下“()”或可释为“餧”、“良”字条下“()”或为“冟”、“貣”字条下古陶器文“()”可能为“购”、“()”字条下“()”或可隶定为“()”、“()”字条下“()”可隶定为“()”,释“然”字条下“()”为“()”,以为“愙”字条下“()”为从“宫”、“各”之字,疑“怛”字条下“()”即“()”字,以为“感”字条下“()”从“戌”、“()”,以为“()”字条下“()”、“()”可能是“恣”,以为“戢”字条下古鈢文“()”为“()”字、“绪”字条下陶文“()”或为“繸”等,共二十六条;在附录校议中,以为兕簋中的“()”可能是“次”、()钟中的“()”为“()”、王田尊中的“()”可能是“瀼”、齐陈曼簠中的“()”即“磐”,以为()卣中的“()”可能是从“石”、“絲”之字,以为母()()帚方彝中的“()”、“()”可隶定为“()”(释为“()”),疑()父乙簋中的“()”可能是卦号之类的符号,以为且日庚簋中的“()”为“()”字(同“享”)、师()簋中的“()”是“褮”字、齐侯鎛中的“()”可能本应释为“褮”(通作“营”,楚简中有该字,同义换读为“劳”),对梁鼎葢中的“()”提出怀疑等,共十一条。 本文是首次对《说文古籀补》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我们基本梳理清《说文古籀补》的释字情况,希望本文对客观评价吴大澂在古文字学方面的贡献和清代古文字学史的研究能有所裨益。
    Note: 文本型 , 博士
    Language: Chinese
    URL: Volltext  (点击此处查看文献信息)
    URL: Volltext  (点击此处查看文献信息)
    URL: Volltext  (点击此处查看全文信息)
    Library Location Call Number Volume/Issue/Year Availability
    BibTip Others were also interested in ...
  • 3
    Online Resource
    Online Resource
    UID:
    gbv_1053476930
    Format: 电子文献
    Content: 现存古代璽印,數量相當可觀,至今還無法作出準確的統計。古代璽印中,時代最早的基本上是屬於戰國時期的。 古璽,主要指戰國時期秦國以外東方國家的官私璽印,是這一時期的文字資料中數量較多的一類。其在古代文字发展、職官制度、歷史地理、姓氏狀況、思想習俗及古代藝術等多方面的價值,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從文字學的角度看,古璽文字的重要性更爲突出。古璽是同時期除竹簡外的最大宗戰國文字資料,古璽中不重複的單字數是竹簡文字以外的其他材料文字如銅器铭文、貨幣文字、陶器文字等無法與之相比的,是研究戰國文字的一批極爲重要的資料。 當前古璽資料最完備的結集——《古璽彙編》,給研究古璽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學者們在古璽所涉諸多方面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该書自1981年初次出版,迄今已有二十餘年。在此期間,國內的若干文博機構、大學博物館及古璽印收藏家也相繼編輯各自所藏古璽印印谱出版,其中雖有相當數量的曾經見於諸前人印譜所著録,但仍有很多古璽是溢出《古璽彙編》之外。另外我們也發現,即使《古璽彙編》所徵引的諸印譜,其中的古璽資料尚有少量被遺漏未收的,未被徵引的前人印譜及境外公私單位或個人編輯的印譜中也有相當數量值得重視的古璽資料。 本文彙輯見於諸家印譜著録以及個人歷年所收集的戰國時期東方諸國古璽中各種質地具有文字的璽印資料(用古璽抑印的“封泥”也一併收録),總計10000餘件。對所録各璽,逐一釋文並標注各璽國别,力求反映學術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同時盡量将已經查得各璽詳細著録、現藏處所的情況予以注明,以便讀者了解各璽流傳和現藏情況,也便於覆覈原譜録。另外對各璽需要說明的種種情況,在“說明”項予以說明,或指出古璽的出土情况,或彙集諸家的考釋成果,或陳述個人的研究心得,試圖反映學術界歷年關於古璽各方面研究的具體成果,具有總结、集釋性質,以期能更方便地了解歷年與古璽相關的研究成果,爲推動古璽研究更快更好地發展,盡個人绵薄之力。所收古璽中暫時無法確釋者,不爲强解,概闕如也。 本文後有附録數種,如“附録一:輯集古璽印印譜知見目録”,是參考多種相關資料及個人所見印譜重新編製而成,藉此可較全面了解歷代輯集古璽印印譜的情況,也可爲將來對古璽作進一步整理和研究提供便利。
    Note: 文本型 , 博士
    Language: Chinese
    URL: Volltext  (点击此处查看文献信息)
    URL: Volltext  (点击此处查看文献信息)
    URL: Volltext  (点击此处查看全文信息)
    Library Location Call Number Volume/Issue/Year Availability
    BibTip Others were also interested in ...
  • 4
    Online Resource
    Online Resource
    UID:
    gbv_1052088570
    Format: 电子文献
    Content: 该文以郭店楚简为研究对象,从纯文字学角度对其进行综合研究:全面统计郭店楚简的字量、字频,以掌握其用字状况;详尽分析郭店楚简文字的结构类型,以了解汉字构形方式的变化及调整;考察郭店楚简文字字形演变现象:增繁、省简、讹变、替换,以揭示汉字演进的规律与趋势.此外,又汇集了自郭店书简公布之日以至2001年底文字考释方面的成果,以成"郭店楚简文字集释".该文所作的研究和结论,希望能有益于战国文字研究,并为汉字发展史的研究提供的资料,"文字集释"能为楚文字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Note: 文本型 , 博士
    Language: Chinese
    URL: Volltext  (点击此处查看文献信息)
    URL: Volltext  (点击此处查看文献信息)
    URL: Volltext  (点击此处查看全文信息)
    Library Location Call Number Volume/Issue/Year Availability
    BibTip Others were also interested in ...
  • 5
    Online Resource
    Online Resource
    合肥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UID:
    gbv_1057633690
    Format: Online-Ressource
    ISBN: 7312007538
    Language: Chinese
    Library Location Call Number Volume/Issue/Year Availability
    BibTip Others were also interested in ...
  • 6
    UID:
    gbv_1680825240
    Format: Bände
    Original writing title: 方以智全書
    Original writing person/organisation: 方以智
    Original writing publisher: 合肥市 : 黃山書社
    ISBN: 9787546178509
    Series Statement: An hui gu ji cong shu di 28 ji
    Note: 'Shi er wu' guo jia zhong dian tu shu chu ban gui hua xiang mu, guo jia gu ji zheng li chu ban gui hua zhong dian xiang mu, guo jia chu ban ji jin zi zhu xiang mu
    Language: Chinese
    Library Location Call Number Volume/Issue/Year Availability
    BibTip Others were also interested in ...
  • 7
    Online Resource
    Online Resource
    UID:
    gbv_1051407788
    Format: 电子文献
    Content: 戴震治学黜虚务实,由考据而入义理,故考据学是其为学根本.近年来,戴学研究多偏重其哲学思想的探讨,较少有结合具体考证实例来研究其学术思想和方法者.有鉴于此,该文试就考据学诸领域,从具体材料入手,对戴氏在文字、音韵、训诂、校勘、版本、目录、辨伪、辑佚等方面的学术成就加以研究.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不作空言虚论,在实证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戴震考据学成就和思想方法,以及对后世学者的深远影响.该文力求从学术发展史角度探求戴震在批判和继承两汉经学、宋明理学基础上,师古而不为所役,创新而不违其规,从而卓然树立、集成大家的真正原因.并将其置于考据学历时发展和清代学术的共时平面上来考察其对前代学术的扬弃和对其时学术的创新,"但宜推求,勿为株守",以达"淹博、识断、精审"的境地,建立起独特的学术思想理论体系.同时说明戴震考据学既具有一般考据学实事求是,无征不信的共性,也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徽州地域文化特色,以及自身为学空所依傍、深造自得、明经致用的个性特点.通过对戴氏由"道问学"而至"尊德性的学问行事之路的考察,并且与其同时学者但知聚铜,不知铸釜相比较,来体现其对人生问题的深人探讨和对人性民生的终极关怀.在考察戴震考据学思想方法的同时,针对戴学研究中存在的一些误解和偏见,该文试图加以纠正,表明戴震对汉学、宋学不佞不诋,实事求是的态度;与惠栋、江永等同时学者交相师友而"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自蔽";对于伪书、纬书、佛学持通达公允、不存偏见的客观态度.并且指出戴氏在治学中的失误之处及其"西学中源说"的保守思想.戴震一生致力于经术,挣扎于生计,然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其身前身后受之沾溉者无数,所谓吴派、皖派、扬州学派中主要人物承其学者,亦各有建树,其间并无门户对垒之实.而且在考据学衰落之后,戴学影响并未因此而减弱.可以说,现在以至将来,清儒朴学精神将会永存,戴震实事求是思想在社会生活各方面也会得以发扬光大.
    Note: 文本型 , 博士
    Language: Chinese
    URL: Volltext  (点击此处查看文献信息)
    URL: Volltext  (点击此处查看文献信息)
    URL: Volltext  (点击此处查看全文信息)
    Library Location Call Number Volume/Issue/Year Availability
    BibTip Others were also interested in ...
  • 8
    UID:
    gbv_105140777X
    Format: 电子文献
    Content: 文字学名词术语及其指称的概念是构成文字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名词术语的规范整理,规范整理中围绕相关理论和实践问题所进行的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不仅有利于国家语文规范,对文字学研究和学习、汉字教学、学术交流、理论传播以及文字学的理论建设与完善,也都有着积极的作用.该研究为国家"十五"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语言学名词规范"(基金项目编号:01AYY001)的一个子项目课题.论文以文字学名词术语为研究对象,在对名词术语进行全面搜集和分类整理的基础之上,对文字学名词术语及其规范整理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论文在结构上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总论"为全文的理论阐述和总结部分.介绍了文字学名词术语规范整理的历史及现状,对文字学名词术语进行了分类考察,分析了名词术语使用中的混乱现象及其原因,介绍了该次规范整理几个方面的工作,并着重探讨了名词术语规范化与文字学理论研究之间的关系.第二部分"基本术语简释"为该文的主干部分.逐一对215个基本概念使用术语的情况进行简要的解释说明,阐述定名的原由、名词术语发展演变的状况,并对术语的含义进行必要的阐释,对相关或近似的概念加以辨析.若有异称,还分别指出术语的又称、曾称、俗称、等效名词等等.第三部分"附录"将基本术语的定义、术语的英汉和汉英对照索引等收集在内,以方便读者查阅.概括起来,全文大要如下:第一,概括介绍了文字学名词术语规范整理及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对语言学工具书、学者著作、有关语文政策及规范中涉及的术语规范整理情况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和评述,以明确该文研究的基础和努力的方向.第二,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文字学名词术语进行了分类考察:从名词术语义项的多寡来看,将术语分为单义术语和多义术语;从术语产生及通行时间的早晚来看,将它们分为传统术语和现代术语;从术语在学科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程度来看,可以分为基本术语和非基本术语;从术语使用范围的大小来看,可以分为纯术语和一般术语.此外,文中还讨论了名词术语中常见的同义术语和异形术语问题.第三,分析了名词术语使用中的混乱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术语使用中的混乱主要表现为"异名同实"和"同名异实".所谓异名同实,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称表示同一个概念的现象;所谓同名异实,就是同一个名称表示多种概念的现象.导致术语使用混乱的原因,首先应当归结为自觉的术语规范工作——由国家机关、语言决策机构、语言研究机构和语言专家所发起和从事的、宏观的、全局的、大规模的规范活动——的迟滞.此外,人们规范使用术语意识的淡薄、理论研究的不够深入充分、古今词义的变化、命名方法的多样、传统使用习惯的影响等等,都是造成术语使用不够统一和规范的原因.第四,对该次术语规范整理工作的几个具体操作步骤进行了介绍和说明.该次术语的规范整理,主要包含了选词、定名、定义及术语英译这四个方面的工作.选词是规范整理工作的第一步,它包括搜集术语、整理归类、确定基本术语这样几个基本环节.定名就是为每个基本概念确立一个规范的中文名称.定名的方法可概括为三点:通用优先、理据次之、系统权衡.定义就是对每个概念的内涵或者外延作出科学而简要的表述.为方便对外交流,促进文字学名词术语在国际上的统一使用,我们给每一正名分别确立了规范的英文名称.第五,深入分析了名词术语规范化与文字学理论研究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术语规范化对理论研究具有促进作用.首先,规范的称名和明晰的含义,有助于人们的交际交流,给文字学学习和研究带来便利;其次,在规范整理过程中,通过对相关名词术语及概念的梳理和辨析,会使我们对一些理论问题获得更为深入的认识.另一方面,理论研究对于术语规范有基础性作用.首先,历代文字学理论研究的积累,为术语规范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理论基础.其次,理论的不断拓展和深化,促进了人们对名词术语及相关概念的认识.许多原本纷纭混乱的意见,会逐渐得到统一.这些都给术语规范整理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使得术语规范更加易于开展.第六,对该次规范确定的215个基本概念使用术语的情况逐一进行了考释和说明.着重阐述了定名和定义的原由、术语的来源及演变、概念的发展演化等情况,并对同名异实和同实异名的术语进行了辨析.全文以文字学名词术语规范整理这项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研究工作为基础,许多理论问题的深入思考,是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提炼和总结而得出来的.因此,实践性与理论性并重,应用价值与理论价值共存,这是该文的重要特色.该文所作的研究及有关结论,将不仅有助于国家科学技术术语规范,而且对汉字教学、学术交流、辞书编纂等方面的应用十分有益,文中对许多问题的探讨,希望能够对文字学理论的深入研究有所裨益.
    Note: 文本型 , 博士
    Language: Chinese
    URL: Volltext  (点击此处查看文献信息)
    URL: Volltext  (点击此处查看文献信息)
    URL: Volltext  (点击此处查看全文信息)
    Library Location Call Number Volume/Issue/Year Availability
    BibTip Others were also interested in ...
  • 9
    UID:
    gbv_1054526982
    Format: 电子文献
    Content: 解放後,青銅器窖藏的不斷出土,尤其是周原地區和湘江流域大批青銅器窖藏的重現天日,引起了人們的關注。但截至目前,還沒有任何一部著作將解放後全國范圍內所發現的青銅器窖藏作爲考察對象來進行整體上的研究。本文著重從宏觀上研究“窖藏”青銅器這一現象,運用個體考察和整體觀察相結合的方法,從共時和歷時的角度分別進行描寫和分析。全文共分七章:〈br〉   第一章爲“緒論”。 對文中涉及的幾個概念進行了界定,對青銅窖藏進行了分類,回顧了青銅器窖藏研究已取得的成果,明確了本文的“青銅器窖藏研究”的研究對象、研究範圍、材料的選擇和處理和研究方法。〈br〉   第二至第五章,分爲四個專題,分別爲“商代青銅器窖藏研究”、“西周青銅器窖藏研究”、“東周青銅器窖藏研究(上)”和“東周青銅器窖藏研究(下)”,是從歷時的角度對青銅器窖藏進行劃分。而每一章當中根據青銅器窖藏的出土情況,包含三節或四節,一般是分爲“遼河流域”、“大小凌河流域”、“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等幾節,從共時的角度,對全國範圍內的青銅器窖藏進行地域劃分。其中各個區域內再細化爲若干較小的地域範圍,以便觀察其中所呈現出的青銅器窖藏群的規律。〈br〉   “東周青銅器窖藏研究”分爲上、下兩章,是遵循了一般的青銅器劃分慣例,將青銅鑄幣窖藏與一般的青銅器窖藏區分開來。〈br〉   在具體的寫作中,我們先對個體的青銅器窖藏從“埋藏的情況”、“出土器物的種類和鑄造時代”、“埋藏的時代”等方面進行描寫和分析。然後盡力結合青銅器窖藏的時代背景,分析判斷出個別的、或銅器窖藏群的埋藏性質。〈br〉   第六章爲“青銅器窖藏的比較研究”,分別:以時代爲標準,考察同一時代下不同地域的銅器窖藏之間的異同及其所反映的歷史文化信息;以地域爲標準,分析同一地域內不同時代的青銅器窖藏之間的異同及其所反映的歷史文化信息;按定點選取幾個地域,將青銅器窖藏與隨葬銅器墓葬進行比較,分析其異同。〈br〉   第七章爲“青銅器窖藏的歷史文化價值”。我們以爲數最多的“保藏”類和“祭祀”類青銅器窖藏爲考察對象,從以下幾個方面觀察其歷史文化價值:①窖藏出土的青銅器與歷史文化傳說;②窖藏出土的青銅器銘文爲青銅器斷代、文字學、史學、法學、經濟學、譜牒學等學科提供的重要材料;③青銅器窖藏與民族文化史、禮制等。〈br〉   我們對收錄的建國以來所見的350餘處商周青銅器窖藏,進行了多層次、多角度的描寫和分析,基本上完成了“建國以來所見商周銅器窖藏的研究”這一課題,並得出了初步的研究結論,主要有:〈br〉   一、青銅器窖藏的埋藏性質,誠如學者們已經指出的那樣,根據自身的埋藏環境、出土器物、埋藏的時代背景等等,可以分爲不同的類別。即:祭祀類、保藏類和儲藏類,各類窖藏自具特色。〈br〉   二、通過對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青銅器窖藏的描寫和分析,可以表明:似乎商人不太重視“窖藏”銅器;將青銅器“窖藏”起來進行祭祀,是三苗文化和巴文化的特有屬性;周人較爲重視家族重器的“保護”和“藏匿”,因此,在特殊的背景下將其窖藏;金屬鑄幣作爲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天生職能使得它非貴爲禮器,但卻依然被人們所珍視。〈br〉   三、“去國”祭祀,產生了一類特殊的青銅器窖藏。〈br〉   四、青銅器窖藏在埋藏的方式、埋藏的器物、埋藏的背景和性質等諸多方面,體現出與陪葬銅器墓葬之間的差別,但同時二者又相輔相成,共同反映了當時的歷史文化面貌,以及中國古代光輝燦爛的青銅文化。〈br〉   五、通過對商周青銅器窖藏資料的初步分析,總結了青銅器窖藏和窖藏出土青銅器的幾個歷史文化價值:〈br〉   1.青銅器窖藏出土的器物,可以與上古神話傳說相係聯,爲文化史的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br〉   2.窖藏出土的青銅器銘文爲銅器斷代提供了可靠的標尺,如我們在文中統計了31件年、月、月相、干支俱全的窖藏青銅器。〈br〉   3.窖藏出土的青銅器銘文,承載了商周時代的家族譜系、官司訴訟、土田交換等歷史信息,補充了傳世文獻之不足。〈br〉   3.鄭國祭祀遺址的青銅器窖藏,可以與典籍中記載的社祀內容相對應,從而印證了傳世文獻的相關內容。〈br〉   本課題對青銅器窖藏現象從整體上和宏觀上的考察、研究,這種思路和方法,開拓了青銅器窖藏研究的新視野,所得出的初步結論爲青銅器窖藏這一現象的進一步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對歷史學、文化學以及先秦禮制等方面的研究亦不無參考價值。
    Note: 文本型 , 博士
    Language: Chinese
    URL: Volltext  (点击此处查看文献信息)
    URL: Volltext  (点击此处查看文献信息)
    URL: Volltext  (点击此处查看全文信息)
    Library Location Call Number Volume/Issue/Year Availability
    BibTip Others were also interested in ...
  • 10
    Online Resource
    Online Resource
    UID:
    gbv_1054197903
    Format: 电子文献
    Content:   本文对春秋新增字的情况进行了初步考察。春秋新增字少数由分化而成,其余大多系直接创制;“邑”、“金”等义符的构字功能特别活跃,表现出明显的时代特点,反映了社会发展变化对文字发展的影响。春秋新增字中有211个流传至小篆系统。   本文对春秋文字中省简、增繁、替换和讹变等几种主要的字形演变现象作了比较详细的考察。   本文对春秋文字中所展示的时代性特征和地域性特征作了考察。从一般外部特征、点画、偏旁、单字和鸟虫文饰等几个方面,描述了春秋文字的时代性特征。通过对一些代表性字例的描述,揭示了春秋文字中的一些地域性特点。春秋文字大体形成了秦与中原地区、山东齐鲁地区和南方地区三大区域格局。   本文通过对春秋文字字量、字形结构、新增字、字形演变及时代和地域性特征等方面的考察和分析描述,基本上反映出春秋文字的概貌和文字系统的功能状态。总的来说,春秋文字在西周文字的基础上有相对平缓的发展,又为战国文字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基础,是汉字系统发展演进中承上启下的一个重要环节。   
    Note: 文本型 , 博士
    Language: Chinese
    URL: Volltext  (点击此处查看文献信息)
    URL: Volltext  (点击此处查看文献信息)
    URL: Volltext  (点击此处查看全文信息)
    Library Location Call Number Volume/Issue/Year Availability
    BibTip Others were also interested in ...
Close ⊗
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 and the analysis tool Matomo. Further information can be found on the KOBV privacy p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