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ed icon rss

Your email was sent successfully. Check your inbox.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sending the email. Please try again.

Proceed reservation?

Export
Filter
  • Online Resource  (28)
Type of Medium
  • Online Resource  (28)
  • Book  (70)
Language
Region
Library
Subjects(RVK)
Keywords
Access
  • 1
    Online Resource
    Online Resource
    Berlin, Heidelberg : 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
    UID:
    b3kat_BV042544866
    Format: 1 Online-Ressource (X, 467 Seiten)
    ISBN: 9783662464823
    Series Statement: China Academic Library
    Additional Edition: Erscheint auch als Druck-Ausgabe ISBN 978-3-662-46481-6
    Language: English
    Subjects: History
    RVK:
    RVK:
    Keywords: China ; Geschichte
    Author information: Zhang, Qizhi 1927-
    Library Location Call Number Volume/Issue/Year Availability
    BibTip Others were also interested in ...
  • 2
    Online Resource
    Online Resource
    西安 :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UID:
    gbv_1059722283
    Format: Online-Ressource
    Original writing title: 陕西通史 : 宋元卷, 6
    ISBN: 7561311907
    Note: 《陕西通史》主编:郭琦,史念海,张岂之
    Language: Chinese
    Author information: Zhang, Qizhi 1927-
    Library Location Call Number Volume/Issue/Year Availability
    BibTip Others were also interested in ...
  • 3
    Online Resource
    Online Resource
    北京 : 法律出版社
    UID:
    gbv_1058371010
    Format: Online-Ressource
    ISBN: 7503608501
    Language: Chinese
    Author information: Zhang, Qizhi 1927-
    Library Location Call Number Volume/Issue/Year Availability
    BibTip Others were also interested in ...
  • 4
    Online Resource
    Online Resource
    北京 : 中国人事出版社
    UID:
    gbv_1057225754
    Format: Online-Ressource
    ISBN: 780076205X
    Note: 本书由陕西省教育委员会资助出版 , 张岂之(1927~ ),我国著名教育家、史学家,陕西省政协常委,西北大学校长,教授
    Language: Chinese
    Author information: Zhang, Qizhi 1927-
    Library Location Call Number Volume/Issue/Year Availability
    BibTip Others were also interested in ...
  • 5
    Online Resource
    Online Resource
    西安 : 陕西人民出版社
    UID:
    gbv_1055057951
    Format: Online-Ressource
    Language: Chinese
    Author information: Zhang, Qizhi 1927-
    Library Location Call Number Volume/Issue/Year Availability
    BibTip Others were also interested in ...
  • 6
    Online Resource
    Online Resource
    武汉 :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UID:
    gbv_1055322523
    Format: Online-Ressource
    ISBN: 7560923909
    Series Statement: 文化素质教育书丛
    Language: Chinese
    Author information: Zhang, Qizhi 1927-
    Library Location Call Number Volume/Issue/Year Availability
    BibTip Others were also interested in ...
  • 7
    Online Resource
    Online Resource
    UID:
    gbv_105245920X
    Format: 电子文献
    Content: 对朱熹理学思想的形成与演变过程进行研究,其意义在于吸收朱子学研究成果,全面把握朱熹思想,并进而对宋代理学发展史做出描述与评价。 朱熹理学思想过程大体可分为心性论、宇宙论与道统论三个大的阶段,这三者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青年朱熹深受内圣外王时代精神的濡染,以“成圣”的修养功夫进路探索为思想焦点。朱熹的理学思想启蒙于乃父朱松,成长于刘氏私塾学习期间。受南宋理学内倾化思潮影响,朱熹在探索成圣进路中经历了以释老解儒的迂回之路,但其人生观与思想目标仍立定于儒学思想营垒之中。“成圣”的立志追求与经典研读的理性方法,形成了青年朱熹思想的基本格局。 从朱熹24岁初次问学李侗开始,朱熹思想经历了“困学”而逐渐“自得”的过程,并走上溯源二程的思想道路。李侗的“理一分殊”教导巩固了朱熹读书穷理的理性主义精神,使他从“儒佛相合处”求“成圣”之进路转向对儒学精神的“自得”探索与功夫进路之独创。“同安夜悟”使朱熹意识到程学精神全面性与南宋理学发展中的片面性之别,在“忠恕一贯”的讨论中朱熹拣择了下学而上达的修养进路,由此奠定了自己为学进德的大方向。朱熹将李侗“理一分殊”之教发挥于读书穷理的经典研究上,使他与李侗“心与理一”的教法有了根本差异,师生思想分道在所难免。李侗于分殊处入手的教导与朱熹穷理方法的结合,使朱熹开始对南宋理学的佛老之失给予本体论批判。同安时期,朱熹开始对“儒学本真精神”‘的问题展开梳理,为其“道统”论的觉悟与理学思想创造方向的树立奠定了学术基础。 中和问题是朱熹对佛老异端的批判深化,更是对理学中佛老之失的心性学批判,它是朱熹探索成圣进路的思想结晶。丙戌年(1166年)朱熹确立中和旧说,己丑年(1169年)确立中和新说。 中和旧说本质上说,它是“体用一源”的程学精神对性与心之关系做出的直捷贯通,它也受到湖湘学派“性体心用”说的影响。中和旧说本质上是一种精英主义的道德直觉主义修养功夫。中和新说是朱熹思想之鲜明创造,它是朱熹将“体用一源”与“理一分殊”统合后对主体道德能力再解剖的结果。它以“先涵养后察识”、静贯动静的功夫次第为凡人下学奠定了为学进德的方法,它是朱熹生平为学进德大旨确立的标志。 以朱熹41岁草成《太极解义》为标志,朱熹开始为其新儒学开辟宇宙本体论的哲学论证。以存在与价值体用不离的论证奠定了朱熹的哲学世界观。《西铭解》完成了朱熹对关学的闽学化改造,《仁说》与《定性说》对理学功夫论与境界论做了理论的绾结。1177年《四书集注》及《或问》的序定标志着朱熹理学思想与新经学统一化任务的初步完成,是其理学思想体系成熟的表现。《四书集注》序定前后,先有朱熹46岁朱熹陆九渊“鹅湖之会”,后有朱熹55.56岁时的朱熹、陈亮“王霸义利”之辨,这些论争从反面刺激了朱熹以“道统”的甄定与担当为其晚年思想的关切点。朱陆之争首先是功夫论上“渐教法”与“顿教法”的分歧,并在后来的“太极之辨”、“皇极之辨”中引向道统的解释与朱陆政治观念的分野。朱熹与陈亮论争是关于道德动机与历史效果的历史哲学分歧,从根本上说,陈亮对朱熹思想更具挑战意义。在回应时代异论之时,朱熹对理气关系更加关注,理对气的优先主宰地位巩固突显,朱子思想中的礼教禁气息亦日益显明。 朱熹晚年仍在先涵养后察识的功夫格局下,同时也更重视“敬”的地位与格物穷理之深入,做出了《大学补传》及“至善”与善的分殊。《大学章句》的理论地位突显,表达了朱熹“絮矩之道”的政治哲学,由此回应了宋代士大夫焦虑的内圣外王的理论难题。 朱熹思想的形成过程有两大特点:一是个体思想开掘与社会思潮的互动;二是思想发展过程呈现鲜明的辨证性。朱熹思想之意义,积极方面说,它完成了宋代儒学复兴重建的理论任务,推进了中国宋代以后社会的平民化转型,理性主义的道德渐教方法具有普遍的哲学意义。从消极方面看,存在与价值的囫囵不分是其哲学世界观中最大的谬误,内圣外王的政治观具有严重的历史负面效果,道统观念在其思想成为官方意识后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思想偏枯的一大原因。
    Note: 文本型 , 博士
    Language: Chinese
    URL: Volltext  (点击此处查看文献信息)
    URL: Volltext  (点击此处查看文献信息)
    URL: Volltext  (点击此处查看全文信息)
    Author information: Zhang, Qizhi 1927-
    Library Location Call Number Volume/Issue/Year Availability
    BibTip Others were also interested in ...
  • 8
    UID:
    gbv_1050883462
    Format: 电子文献
    Content: 原始宗教是中国思想文化的源头,旧石器时代与中石器时代的中国居民,已经有了一套宗教观念,但是,这一时期的宗教观念很一般化,我们对它还不能有具体的认识。新石器早中期的图腾崇拜是我国最早的宗教形式,出土大量的仰韶文化彩陶上的动植物纹饰及其象征纹样是古代氏族部落图腾崇拜的标志,甲骨文中有关图腾的内容以及《山海经》等文献资料中有关英雄祖先出生的神话等也证明了我国先民曾有过图腾崇拜信仰。图腾崇拜是人类意识物我不分的产物,是生产力和经济基础低下的情况下初民对自然和社会的混沌不清形成的,是原始人对一种分散在各种物体中的模糊力量的崇拜;母神崇拜是进入农业社会以来,原始人将“妇女繁殖”同“土地丰收”相联系产生的宗教意识,我国原始社会典型的母神形象是红山文化辽宁喀左东山嘴和陕西抚凤出土的女神形象。母神崇拜的出现标志着人类思维进入了抽象领域,在原始社会末期它又发展为社神崇拜,对找国传统思维发生了很大影响,父系氏族时期,战争的频仍促进了宗族祖先崇拜的产生,陶祖的大量发现、宗族墓地的发掘是宗族祖先崇拜的证据。
    Note: 文本型 , 博士
    Language: Chinese
    URL: Volltext  (点击此处查看文献信息)
    URL: Volltext  (点击此处查看文献信息)
    URL: Volltext  (点击此处查看全文信息)
    Author information: Zhang, Qizhi 1927-
    Library Location Call Number Volume/Issue/Year Availability
    BibTip Others were also interested in ...
  • 9
    Online Resource
    Online Resource
    UID:
    gbv_1053152825
    Format: 电子文献
    Content: 长期以来,学术界有这样的看法:荀子是站在儒家立场上对先秦诸子百家进行批评吸收而成为诸子思想的集大成者。但是,荀子集大成形成的途径和环节仍需进一步探讨。本论文拟从比较荀子与诸子思想的复杂关系入手,探讨荀子对战国各种学术思潮的回应,力求揭示荀子对百家思想的吸收与发展,从而再现荀子综合百家思想形成的具体过程。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灿烂的文明发展时期。诸子蜂出,百家争鸣,构成战国学术的繁荣之貌。与天下一统的时代趋势相呼应,战国晚期思想学术开始兼融会通,各家各派在相互争鸣中相互吸收,由"学术为天下裂"向学术综合的方向发展,荀子思想是这一趋势的产物。论文讨论了战国学术兴盛的时代背景和原因,认为夏商西周春秋以来的文化积累,春秋晚期私学兴起所带来的文化普及,诸侯兼并争霸引发对人才的重视,经济发展积累的雄厚财力和带来的便捷交通,士人社会地位的提高等多种因素共同营造了百家争鸣的战国学术盛世。 基于对战国百家学术思想的分析,荀子认为,孔子儒学思想标志着治理天下的正确方向。荀子在仁义、礼治、正名、为学、天人关系、品德修养等方面全面继承和丰富了孔子思想。荀子站在孔子儒家思想立场上,批判和吸收了其它各家学说。从荀子思想的形成与内涵看:在正名问题上,荀子通过对孔子、墨子正名思想的吸收和对邓析、惠施等辩家的批评,提出了依实而制名的制名原则和以礼为则、以仁为用的思辨方法,归纳了辨析奸言的"破惑三法",强调名实相符是构成社会共识、实现天下一统的基础;在天人关系上,荀子从孔子"天人有分"思想出发,吸收了墨子的"非命"思想和老子、庄子的天道自然观念,批评了老子、庄子的无为思想,提出天人有分,人明分而自强;在人性问题上,荀子从墨子人性为恶、告子性无善无不善等对人性的理解出发,批评了孟子人性源于天命、人性本善思想,提出性恶论,同时主张人通过学习可以"化性起伪",成为圣贤。通过对陈仲、史鳝、它嚣、魏牟的批评,荀子提出了"化性起伪"的礼义原则和修养方法;在社会理想上,荀子继承了先秦诸子"天下"理念中地域上的无边界、制度上的完整、文化上的包容思想,发展了儒家道德与人文并举的天下理念,采用老子"以天下观天下"的思考方式,吸收法家制度统一观念,借鉴墨子精英治国的尚贤思想,在对儒道法墨各家思想的综合会通中,提出了"王道"社会这一天下理念,阐述了王道社会的具体内容与规范;在学习和修养上,荀子全面接受了孔子对学习的看法,汲取了老子的辩证思想,吸收了黄老学派会通儒道法各家的学术精神和"虚静"、"别宥"的学习方法,并对子夏、子思、孟子等孔门后学发展儒学的态度与方式进行了批评。荀子对战国学术进行了全面的回应与批评、传承与发展,既批评百家,又兼融百家,形成了他综合会通的思想学术特色。论文认为,长久的积累、多样的因素造成了战国学术的繁荣,荀子以开放的学术态度、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自身的努力使他成为战国学术的集大成者,是战国学术走向兼融会通的典范之一。荀子思想既是战国社会与战国学术发展潮流的产物,又开启了此后学术思想综合会通的风气,他隆礼重法的天下治理思想影响了二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
    Note: 文本型 , 博士
    Language: Chinese
    URL: Volltext  (点击此处查看文献信息)
    URL: Volltext  (点击此处查看文献信息)
    URL: Volltext  (点击此处查看全文信息)
    Author information: Zhang, Qizhi 1927-
    Library Location Call Number Volume/Issue/Year Availability
    BibTip Others were also interested in ...
  • 10
    Online Resource
    Online Resource
    UID:
    gbv_1053881037
    Format: 电子文献
    Content: 传统孝道指的是以“善事父母”为核心内容的人们的行为规范。然而由于中国古代是建立了“血缘纽带所联结的氏族统治”,所以对祖先的祭祀就成为夏商时期孝道的主要内容和形式。从社会史的角度看,祀祖祭先的孝道观念起源于原始社会的生殖崇拜和祖先崇拜,发展于人类养老生活实际的需要。因而孝道观念的本初含义具有二重:一是生命的繁衍;二是祀祖祭先的尊祖意识和敬老意识。从孝道观念的发展来看,“善事父母”是孝道的后起之义,是孝道的狭义化。西周是中国宗法奴隶制国家发展和完善时期,周人以宗法制、分封制、井田制为基础,极大地强化了王权专制,并赋予了殷人以祖先崇拜为核心内容的“祀祖祭先的尊祖意识”的孝道观念以伦理思想的内容,发展成为一种伦理政治学说。 春秋时期,以“善事父母”为核心的孝道观念日渐成为中国传统孝道观念的核心内容,“孝死”的孝道观念向“孝生”的孝道观念过渡。因而使这一时期的孝道观念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仍表现出宗教性、宗法性;另一方面孝道也日渐摆脱宗法、宗教的束缚,演变为人文的道德伦理观念。孔子是先秦儒家孝道思想的创始人。孔子在深刻总结春秋时期孝道观念发展演变的基础上,大力弘扬“孝生”的孝道观念,认为“孝生”是出于血缘亲情之爱的道德义务,并把“孝生”的孝道观念作为自己思想体系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孔子不仅极大地丰富和扩充了传统孝道思想的内涵,而旦论证了孝道思想的哲学依据,因而确立了先秦儒家孝道思想的基本内容。 战国时期是一个革命时期,孔门后学根据时代发展的变化,丰富和发展了孔子的孝道思想。继孔子之后,对丰富和发展儒家孝道思想做出突出贡献的主要有曾子、以子思和孟子为代表的思孟学派以及荀子。曾子是先秦儒家孝道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不仅忠实地实践了儒家的孝道,而且在思想理论方面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丰富和发展了孔子的孝道思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孝道思想体系。思孟学派对于先秦儒家孝道思想的主要贡献在于孝道的理论建设。荀子作为先秦百家之学的总结者,其孝道思想是对封建大一统逐渐形成的时代的反映。 《孝经》从其思想来看,应是先秦儒家孝道思想的理论化、系统化的总结之作。因此,关于《孝经》的作者比较可靠的说法是这部著作应是战国后期儒家依据其所传习的孝道理论纂集而成,从《孝经》思想与先秦儒家诸子思想的关系看,孔子、曾子、曾子弟子、孟子、荀子等都是《孝经》的作者。笔者赞同《孝经》的成书年代当在《荀子》与《吕氏春秋》之间的观点,并认为《孝经》成书于此时,是与荀子的思想是相符的,也与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时代有关。《孝经》是对先秦儒家孝道思想系统、完整总结而形成孝道、孝行、孝治的集大成之作,是为即将统一的天下提供统治策略的政治哲学著作。
    Note: 文本型 , 博士
    Language: Chinese
    URL: Volltext  (点击此处查看文献信息)
    URL: Volltext  (点击此处查看文献信息)
    URL: Volltext  (点击此处查看全文信息)
    Author information: Zhang, Qizhi 1927-
    Library Location Call Number Volume/Issue/Year Availability
    BibTip Others were also interested in ...
Close ⊗
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 and the analysis tool Matomo. Further information can be found on the KOBV privacy p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