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email was sent successfully. Check your inbox.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sending the email. Please try again.

Proceed reservation?

Export
Filter
Type of Medium
Language
Region
Library
Years
Person/Organisation
Access
  • 1
    UID:
    gbv_1050611292
    Format: 电子文献
    Content: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法国学者茱莉亚·克里斯蒂娃根据构词法创造了互文一词并提出了互文性理论,结构主义学家及解构主义学家依据自身学科发展需要发展了这一理论。互文性理论起源于符号学,克服了结构主义的弊端,结构主义认为文本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且只由能指和所指构成。茱莉亚·克里斯蒂娃打破了静态分析文本的方法,认为任何一个文本都是由马赛克式的碎片拼接而成,与前文本,互文本以及社会文化系统有着紧密的联系。她的这一观点引起了诸多学者的兴趣。这个理论的提出最初是用来分析文本,目的在于发现文本之间的关系以及阐释文本的内涵。英国学者哈蒂姆与梅森将互文性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方法,打开新视野并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br〉   本论文为探索性研究,借助于互文性理论中对符号这一术语的界定并以此作为分析工具来分析中国古典文学,以《牡丹亭》作为论文的研究对象。作者认为中国古典文学具有共同之处,即富含大量的文学典故以及各种形式的文学引用,根据互文性理论中互文符号的阐释,这些引用被视为镶嵌在文本中的符号。本文将互文性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分析互文符号现象,又将其视为思想上的创新,理解符号背后隐藏的丰富内涵。作者将互文性理论应用于分析中国古典文学《牡丹亭》,以汪榕培教授的英译本为研究译本,选择《牡丹亭》作为研究对象的主要原因为此文本互文现象丰富,艺术成就影响深远。〈br〉   本文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分析方法,首先介绍了翻译研究的整体概况,回顾互文性理论的发展历程,主要讨论了不同学者针对互文性理论的不同阐释以及这些阐释对互文性理论发展的影响。其次,研究了互文性理论对翻译研究的影响,也就是是理论与文学翻译研究相结合的过程,旨在探讨互文视角下的翻译研究是一个原文本解读,原文本阐释以及目标文本再现的过程。再次,以汪榕培教授的《牡丹亭》英译本作为蓝本,将互文符号分为五类并讨论符号在文中的作用以及互文符号翻译策略。最后,得出结论认为将互文性理论引入文学翻译既是认识论的提高又是方法论的升华。〈br〉  
    Note: 文本型 , 硕士
    Language: Chinese
    URL: Volltext  (点击此处查看文献信息)
    URL: Volltext  (点击此处查看文献信息)
    URL: Volltext  (点击此处查看全文信息)
    Library Location Call Number Volume/Issue/Year Availability
    BibTip Others were also interested in ...
Did you mean 1000691292?
Did you mean 1000610292?
Did you mean 1000911292?
Close ⊗
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 and the analysis tool Matomo. Further information can be found on the KOBV privacy p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