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email was sent successfully. Check your inbox.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sending the email. Please try again.

Proceed reservation?

Export
  • 1
    UID:
    gbv_1868749940
    Content: Existen diferentes técnicas para evaluar los niveles de estrés y ansiedad que una persona puede experimentar en un momento determinado (Olivares Rodríguez & Mendez Carrillo, 1997; pielberger, Gorsuch, & Lushene, 2008). in embargo, son escasos o inexistentes los instrumentos que evalúan el estado de perturbación emocional (hapiro, 2004) provocado por el recuerdo de una vivencia estresante, que cuenten con una adecuada validez y confiablidad. En el presente estudio se busca establecer las propiedades psicométricas de la técnica “Autopercepción del Estado Emocional” (Piñeyro & Azzollini, 2016; Piñeyro, 2018), la cual evalúa el impacto emocional generado por el recuerdo específico de una vivencia estresante reciente. e evaluó una población compuesta por 81 rescatistas peruanos y bolivianos, en los días inmediatos a la ocurrencia de un desastre natural. e realizó un Análisis de Componentes Principales y un posterior Análisis Confirmatorio. Los resultados indican que el instrumento, para su escala resumida del factor perturbación emocional, posee una estructura compuesta por 2 dimensiones: Reactividad Ansiosa Predominantemente Cognitiva y Reactividad Ansiosa Predominantemente Fisiológica, las cuales explican el 73.6% de la varianza, con una validez de constructo cuyo modelo se ajusta satisfactoriamente (Chi-cuadrado X2= 12.0034; 13gl; p=0.527; χ² / gl = 0.923 ; RMEA = 0.000, IC 90% [0.000, 0.103]; CFI = 0.999; NFI = 0.966; NNFI = 0.999), y una muy buena fiabilidad por consistencia interna (Alfa de Cronbach= 0.88).
    In: https://revistaconcienciaepg.edu.pe/ojs/index.php/55551/article/view/25/18
    Language: Spanish
    URL: Volltext  (kostenfrei)
    URL: Volltext  (kostenfrei)
    Library Location Call Number Volume/Issue/Year Availability
    BibTip Others were also interested in ...
  • 2
    UID:
    gbv_1051242363
    Format: 电子文献
    Content: 目的:本研究选取农村地区自杀死亡者为病例组,应用病例对照设计的心理解剖方法,对目标人自杀前应对方式进行研究,根据目标人经常采用的相对稳定的应对方式类型分别比较自杀组与对照组的差别,以及影响目标人应对方式的生物学因素和心理因素,旨在深入探究应对方式在自杀死亡中的重要作用。 方法:序贯抽取辽宁省庄河市共33个乡镇自2006年6月1日起至2008年6月30日期间自杀死亡的全部病例,同时按匹配年龄、性别及居住地的原则抽取正常对照为被试,病例和对照分别选取两个知情信息人,对病例及对照的信息人以及对照本人进行半结构式心理解剖访谈,纳入本研究的病例及对照各115例。 结果:自杀组自责(t=7.904,p=0.000)、幻想(t=9.588,p=0.000)、退避(t=12.108,p=0.000)、合理化(t=6.045,p=0.000)应对方式得分高于对照组,对照组解决问题(t=13.120,p=0.000)和求助(t=10.873,p=0.000)应对方式得分高于自杀组。各性别、年龄、躯体疾病不同患病情况的人群应对方式的病例对照比较结果与总体比较结果一致。自杀组中女性求助(t=2.796,p=0.006)得分高于男性,男性退避(t=3.355,p=0.001)得分均高于女性;对照组中女性求助(t=2.003,p=0.048)得分高于男性。对照组中70岁及以上年龄段人群解决问题(t=3.573,p=0.016)得分低于其它年龄组。自杀组中患有躯体疾病人群退避(t=2.343,p=0.021)以及对照组中患有躯体疾病人群退避(t=2.475,p=0.015)得分均高于未患病人群。自杀组中精神障碍患者解决问题(t=2.293,p=0.024)得分低于无精神障碍者。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解决问题(OR=0.185,95%CI=0.100-0.341)是自杀的保护因素,精神障碍(OR=20.165,95%CI=3.511-115.827)、幻想(OR=2.364,95%CI=1.308-4.272)、退避(OR=3.330,95%CI=1,727-6.422)是自杀的危险因素。 结论:精神障碍、退避、幻想应对方式是农村人群自杀死亡的危险因素;解决问题是自杀的保护因素。应对方式在不同性别、年龄、躯体及精神健康状况间存在差异。女性倾向于采取求助应对方式,而男性倾向于采取退避应对方式;7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群解决问题应对方式比其它年龄组差;患有慢性或严重躯体疾病者易采取退避的应对方式;精神障碍患者解决问题应对方式比无精神障碍者差。
    Note: 文本型 , 硕士
    Language: Chinese
    URL: Volltext  (点击此处查看文献信息)
    URL: Volltext  (点击此处查看文献信息)
    URL: Volltext  (点击此处查看全文信息)
    Library Location Call Number Volume/Issue/Year Availability
    BibTip Others were also interested in ...
  • 3
    UID:
    gbv_1051450519
    Format: 电子文献
    Content: 目的:利用湖南省某县级医院2008年住院费用数据了解住院费用的分布情况并探讨住院费用的影响因素,为合理有效利用医疗资源及制定医疗费用过快增长的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从湖南省某县级医院信息系统中选择2008年住院患者的医疗费用作为本研究对象和资料,研究内容包括患者的社会人口学特征、住院费用以及费用的构成。总住院费用的描述性统计采用次均中位数、均数、标准差和四分位间距;各住院费用的构成情况采用构成比和比例条图进行描述。各种费用的两组间差异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illas H检验,并将原始数据秩次化后做两两比较。以总费用、药费、诊疗费、检查费的对数值为应变量做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同时对单病种如冠心病、糖尿病、肺炎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住院费用的影响因素。所有统计分析采用SPSS15.0软件包,双侧假设检验水准定为α=0.05。 结果:剔除资料不完整者,共有20312个住院病人的住院费用数据纳入了本研究的统计分析。2008年该院住院患者总住院费用的次均中位数为1982.99元,药费、检查费、诊疗费次均中位数分别为711.20元,451.00元和197.00元,其在总住院医疗费用中所占比例分别为40.38%、19.89%、12.62%。住院构成比列前五位的疾病分别为冠心病(1418例,占7.0%)、肺炎(845例,4.2%)、糖尿病(805例,4.0%)、慢性支气管炎(541例,2.7%)、脑血管意外(515例,构成比2.5%)。男性患者次均总住院费用(2004.96元)与女性患者(1951.98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935,p=0.003),医保患者次均住院费用(3123.51元)显著高于自费患者(1794.62元,Z=29.83,p=0.000),次均总住院费用在各科室间(812.66元~2422.34元,X2=2272.92,p=0.000),月份间(1712.26元~2105.60元,X2=63.222,p=0.000),年龄组间(845.05元~2490.56元,X2=3068.873,p=0.000)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总住院费用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中,年龄(b=0.012,95%CI:0.011~0.012),付费方式(b=0.320,95%CI:0.0281~0.024)和月份(b=0.016,95%CI:0.008~0.024)进入方程;在药费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中,年龄(b=0.015,95%CI:0.014~0.015),付费方式(b=0.556,95%CI:0.512~0.601),性别(b=-0.122,95%CI:-0.153~-0.091)和月份(b=0.019,95%CI:0.01~0.029)进入方程;在检查费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中,年龄(b=0.015,95%CI:0.014~0.015)、月份(b=0.051,95%CI:0.043~0.059)、付费方式(b=0.172,95%CI为0.133~0.212)、性别(b=0.047,95%CI:0.200~0.075)和科室(b=-0.022,95%CI:-0.033~-0.011)进入方程;在诊疗费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中,年龄(b=0.009,95%CI:0.008~0.009)、付费方式(b=0.189,95%CI:0.145~0.233)、科室(b=-0.065,95%CI:-0.077~-0.052)和月份(b=-0.021,95%CI:-0.030~-0.011)进入方程。在对冠心病、肺炎、糖尿病单病种总住院费用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中年龄是主要影响因素。 结论: 1.次均药费、检查费、诊疗费在总住院费用构成比中占有较大比重,分别为40%、20%、13%,控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必须严格控制药品价格及大型检查的使用。 2.付费方式是影响住院费用的重要影响因素,深化医疗保险体制改革,控制因“第三方付费”带来的医疗资源的浪费。 3.年龄是住院费用增长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面对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做好老年人口的健康保健工作有利于降低医疗费用。 4.年龄、付费方式是冠心病、肺炎、糖尿病住院费用的主要影响因素。 5.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在大样本情况下,可以放松其条件要求,对住院费用的回归模型能够获得较好的拟合效果。
    Note: 文本型 , 硕士
    Language: Chinese
    URL: Volltext  (点击此处查看文献信息)
    URL: Volltext  (点击此处查看文献信息)
    URL: Volltext  (点击此处查看全文信息)
    Library Location Call Number Volume/Issue/Year Availability
    BibTip Others were also interested in ...
  • 4
    UID:
    gbv_1051242347
    Format: 电子文献
    Content: 目的:研究中学生早恋发生的现状,同时研究早恋发生的相关因素,揭示有恋爱体验学生与无恋爱经验学生之间心理健康状况及应对方式的差异。 方法:在2007年10至2008年11月期间,随机抽取大连市内五区的15所中学,共747名学生(初中440名,高中307名),平均年龄15.30±4.45岁,男315例,女432例。再根据是否有早恋经验分为两组:①早恋组:曾经谈过恋爱、正在谈恋爱:⑦非早恋组:没有追求过他人或没有恋爱想法。采用自制一般状况调查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家庭环境量表(FamilyEnüironmentScale,FES-CV)、中学生应对方式问卷(CSS),对747名中学生进行调查。采用SPSS11.5软件包进行卡方检验、方差分析、t检验、Spearman相关分析、线性回归。 结果:1.中学生早恋情况及影响因素:①747人中共有123人有早恋经验,早恋发生率为16.47%,其中初中早恋人数为49人,早恋发生率为11.14%,高中早恋人数为74人,早恋发生率为24.10%。中学生的不同性别间早恋行为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567);高中生曾经谈过恋爱的发生率高于初中生(P=0.000)。②父母婚姻状况与中学生早恋行为的发生无显著差异(P=0.877)。不同的抚养人与中学生早恋行为的发生无显著差异(P=0.843)。③早恋行为的发生与父、母亲的受教育程度呈负相关(P1=0.000,P2=0.043),随着父母亲文化程度的增高,中学生早恋行为的发生率逐渐降低。④早恋组父母亲教养方式中父亲及母亲的温暖理解均较对照组低(P=0.000)。⑤家庭环境量表评分(FES-CV)早恋组家庭组织性较对照组低(P≤0.047)2.早恋中学生的心理特点:①艾森克人格问卷(EPQ)测试,早恋组与对照组间各量表得分均无统计学意义(P≥0.208)。②中学生应对方式问卷(CSS)测试,早恋组指向情绪分量表高于对照组(P=0.035)。 结论:1.中学生早恋发生率达到16.47%,高中高于初中,分别是24.10%和11.14%。2.父母的教育程度高,教育方法好,孩子早恋发生率低。3.早恋的中学生对与父母的爱理解程度差。4.有早恋经验的中学生更容易情绪应对。5.有早恋经验的中学生家庭观念和家庭系统组织性比较差。
    Note: 文本型 , 硕士
    Language: Chinese
    URL: Volltext  (点击此处查看文献信息)
    URL: Volltext  (点击此处查看文献信息)
    URL: Volltext  (点击此处查看全文信息)
    Library Location Call Number Volume/Issue/Year Availability
    BibTip Others were also interested in ...
  • 5
    UID:
    gbv_1051368847
    Format: 电子文献
    Content: 目的:通过对某综合医院住院病人自杀意念调查,探讨自杀意念危险因素,为躯体疾病病人自杀预防提供依据。 方法:调查对象为2008年7-12月某三甲综合医院年龄≥15岁愿意合作能够填写调查表的住院病人(主要为耳鼻喉科、肿瘤科、普外科、神内科、心内科等),用自编的住院病人一般资料调查表、躯体疾病病人自杀危险因素与自杀意念调查表、躯体疾病相关情况调查表(由医生填写)等进行调查,了解住院病人自杀意念发生情况,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自杀意念危险因素。 结果:1.407例完成自杀意念评定的患者中,有自杀意念者为33人(8.11%,95%CI为5.46%-10.76%),其中16人有相应的自杀计划。各科室病人自杀意念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2.有自杀意念的病人有更多的焦虑、抑郁情绪(P:0.000)。3.自编躯体疾病病人自杀意念危险因素调查表总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78,各因子的α系数在0.551-0.825之间,各条目的负荷为0.413-0.662。躯体疾病病人自杀危险因素调查表与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得分、自杀意念呈正相关(抑郁自评量表r=0.729,焦虑自评量表r=0.548,自杀意念r=0.345,P〈0.01)。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躯体疾病病人自杀意念危险因素包括疾病预后、病人既往自杀史与自制的住院病人自杀危险因素调查表中的3个因子:焦虑、归因方式、无望感。 结论:1.躯体疾病病人自杀意念、自杀计划高于一般人群,其自杀意念的产生与躯体疾病病情等因素有密切的关系。2.自编躯体疾病病人自杀危险因素调查表有较好的信、效度,可用于临床调查。3.躯体疾病病人自杀意念主要危险因素是疾病预后、病人既往自杀史与自制的住院病人自杀危险因素调查表中的3个因子:焦虑、归因方式、无望感,共15个条目。4.这15个条目可用来筛查躯体疾病病人自杀意念危险因素,伴有自杀意念危险因素的病人应视为自杀高危人群。
    Note: 文本型 , 硕士
    Language: Chinese
    URL: Volltext  (点击此处查看文献信息)
    URL: Volltext  (点击此处查看文献信息)
    URL: Volltext  (点击此处查看全文信息)
    Library Location Call Number Volume/Issue/Year Availability
    BibTip Others were also interested in ...
  • 6
    UID:
    gbv_1050414977
    Format: 电子文献
    Content: 目的:了解马鞍山市大中学生伤害发生现况,探讨大中学生伤害发生的危险因素,为伤害的预防控制提供依据。〈br〉   方法:选取安徽省马鞍山市一所普通初中、一所普通高中及一所师范专科院校的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和大一、大二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自2008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对学生伤害状况进行随访。由教师、校医或健康信息员每天主动收集学生伤害事件信息,并当场进行查漏补缺。假期每个学生发放伤害随访表,出现伤害后先自己填写,开学后核实。描述随访对象的伤害事件发生率、时间分布特征、受伤部位、严重程度、伤害处置方式和失能情况等。于伤害随访前,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对学生的焦虑、抑郁状况进行评定,根据标准分分值的P25、P50、P75,将焦虑、抑郁分别分为4个等级,即低分组(〈P25)、中下分组(P25~P50)、中上分组(>P50,≤P75)及高分组(>P75);同时对学生的人口统计学特征、自评的个性行为特征等进行调查。伤害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采用卡方检验,运用多分类无序反应变量的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学生伤害的影响因素。〈br〉   结果:1494名学生问卷纳入分析。发生各种类型伤害1639人次,总伤害人数为799,伤害总发生率为53.48%,多发伤害年发生率为13.39%。多发伤害组的200名学生共发生伤害854人次,占总伤害事件的52.10%。男生不同学龄组不同次数伤害年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181,P=0.009),女生不同学龄组不同次数伤害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505,P=0.481)。各学龄组位于前两位的伤害均是擦伤和跌/坠落伤(初中:35.78%,28.96%;高中:39.50%,22.10%;大学:35.67%,18.94%)。14种常见伤害事件类型在各学龄组的累计发生率[(发生人次数/总人数)×100%]以大学生为最高(118.62%)。一年中的7月和8月是伤害事件发生的高峰时期;一天中伤害发生时段以下午3~5时居多,其次为中午12时左右。伤害事件主要发生在学校(45.64%)和家中(32.34%),伤害事件最常见的部位是手指或脚趾(51.75%),89.26%的伤害事件由意外造成,轻度伤害居多(82.25%),绝大多数伤害事件由自己或他人简单处理(89.02%)。伤害事件致缺课占伤害事件的4.58%;初中、高中及大学生伤害事件致活动受限制分别占伤害事件的7.85%,10.51%及22.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487,P=0.000);伤害事件致大学生卧床休息比率占伤害事件的7.68%,高于初中的1.54%及高中的2.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520,P=0.000)。抑郁高分组(〉P75)、中上分组(≤P75且〉P50)、中下分组(P25~P50)、低分组(〈P25)1次伤害、2次伤害及多发伤害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焦虑高分组(>P75)、中上分组(≤P75且>P50)、中下分组(P25~P50)、低分组(〈P25)大中学生1次伤害、2次伤害及多发伤害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趋势性χ2检验显示,随焦虑评分减低,多发伤害发生率逐渐降低(P〈0.05)。男生多发伤害发生率在抑郁高分组最低(7.63%),在中上分组、中下分组、低分组分别为19.42%,20.81%,15.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生抑郁高分组、中上分组、中下分组、低分组多发伤害发生率分别为11.76%,11.66%,13.83%,10.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生焦虑高分组多发伤害发生率为16.75%,高于中上分组(13.33%)、中下分组(8.62%)及低分组(10.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生焦虑高分组、中上分组、中下分组、低分组多发伤害发生率分别为14.29%,18.27%,18.79%,12.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卡方检验显示1次伤害发生率在自评家庭气氛为冷淡或紧张、一般及和睦三个分类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次伤害发生率在自评脾气中性、温和、及急躁三个分类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发伤害发生率在性别、学龄组、家庭住址、母亲文化程度、父亲文化程度、家庭人口数、自评家庭经济状况7个变量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项式Logistic回归模型(multinomial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分析显示,男性、自评外向性格、自评体型匀称、家庭共同生活人口数多于4人、焦虑评分高是多发伤害的危险因素,母亲文化程度为高中、自评家庭经济状况中等及中等以上、自评家庭气氛和睦、抑郁评分高是保护因素。〈br〉   结论:大中学生伤害发生率高,伤害发生具有明显的性别、年龄、地点和季节分布特征,人口统计学变量和情绪状态可能预测伤害反复发生,需要进一步加强大中学生多发伤害的可预防因素的研究。
    Note: 文本型 , 硕士
    Language: Chinese
    URL: Volltext  (点击此处查看文献信息)
    URL: Volltext  (点击此处查看文献信息)
    URL: Volltext  (点击此处查看全文信息)
    Library Location Call Number Volume/Issue/Year Availability
    BibTip Others were also interested in ...
  • 7
    UID:
    gbv_1054506310
    Format: 电子文献
    Content: 目的:〈br〉   截至2008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2907万人,在校生2021.02万人,高职高专学生人数约占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总数的53%,占了半壁江山。高校频频发生的大学生违法犯罪、精神失常、厌学、轻生等案例表明,大学生这个备受主流社会关注的群体,学习心理、人际关系心理、恋爱心理、择业心理、人格发展等状况不容乐观,他们要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挫折或创伤,他们比儿童和成人更加敏感。不少同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甚至一些同学有严重的心理疾患,严重影响大学生们健康成长。高职学生较重点大学、普通本科院校的大学生要面对更多来自生理、心理、环境的变化,承受着更多的学业、就业、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压力,特别是医学类高职高专学生。由于医学是近年来的热门学科,医专学生高考录取分数较高,绝大部分学生录取线均在三本以上,对未来的期望值较高,多重压力常造成他们心理上的困惑和障碍,尤其是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学生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甚至心理疾病。这些问题若不及时疏导,将对其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br〉   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大学生如何从这些消极生活事件中正常发展和成长引起了研究者们的高度注意,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及德育工作者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学习动机、恋爱与性心理、交友心理、择业心理、人格发展等开展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其中主要之一就是协助个体建立积极的个人保护机制,开发心理潜能,促进个体健康发展。建立能使个体摆脱压力、挫折或创伤等消极事件的能力-“Resilience,心理弹性”。近年心理弹性研究成为心理健康领域的研究热点,但对高职高专学生进行心理弹性研究的极少,通过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检索源未检索到关于医学类高职高专学生心理弹性研究的文章。因此,在医学类高职高专学生中开展心理弹性调查研究,对高职院校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br〉   方法〈br〉   1.研究对象:采用整群抽样法,抽取一所位于大城市,一所位于地州的医学类高职高专大一、大二和大四共三个年级(大三年级由于参加见习而未能参加此次调查)在校大学生2085名,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团体测试,收回问卷2085份,有效问卷2067份。其中,男生340名,女生1727名;年龄16-35岁(M=20.39,SD=1.43)。〈br〉   2.研究工具:本研究的所有问卷当场发放并当场收回,每份问卷由基本信息和5个量表组成。五个量表分别是:成人心理弹性量表(Resilience Scale for Adults,RSA)、症状自评量表(self-report Symptom Checklist90,SCL-90)、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艾森克个性问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EPQ)和社会支持量表。〈br〉   3.统计方法:所有数据处理均采用SPSS11.5,主要方法有:t检验、相关分析、方差分析、回归分析。〈br〉   结果〈br〉   1.医专大学生心理弹性的状况〈br〉   ①医专大学生心理弹性水平较高,平均分为2.76(S.D.=0.41);男生在自我意识(t=2.466,p=0.014)和个人计划(t=3.977,p=0.000)这两个因子上得分高于女生,且有显著性差异。②大一、大二和大四年级学生的心理弹性之间并无显著性差异。③贫困生和非贫困生在心理弹性的社会支持因子(t=-2.073,p=0.038)上有显著的差异,但在心理弹性总分上没有显著性差异。〈br〉   2.医专大学生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状况分析〈br〉   医专大学生SCL-90总分显著高于中国成人常模,且具有显著性差异。在强迫、恐惧、焦虑、抑郁、精神病性五个因子上显著高于常模(p<0.05或p<0.01)。在与大学生常模进行比较时发现,在恐惧因子上医专学生显著高于大学生样本,其它因子都显著低于大学生群体。〈br〉   心理健康的学生在心理弹性的得分高于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两组学生在心理弹性状况上有显著性差异(p<0.01)。〈br〉   3.心理弹性高分组和低分组EPQ、SCL-90、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的比较〈br〉   RSA高分组和低分组在社会支持、人格、SCL-90、负性生活事件上具有显著性差异。RSA低分组在神经质、负性生活事件、SCL-90的得分高于高分组。〈br〉   4.心理弹性与各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br〉   RSA总分及各因子分与人格、SCL-90、负性生活事件及社会支持有显著的相关。RSA总分及各因子分与社会支持、外向性有显著的正相关,与神经质、生活事件、SCL-90总分有显著的负相关。与年龄、性别及经济状况无显著相关。外向性、社会支持、神经质、生活事件4个变量对心理弹性的解释率为29.9%。〈br〉   结论〈br〉   医专大学生心理弹性水平较高,男生与女生、贫困生和非贫困生在心理弹性的某些因子上存在一定差异。外向性、社会支持、神经质、生活事件对心理弹性有显著的预测力。心理弹性状况能较好地预测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提示:可以通过干预大学生的性格、改善社会支持等提升他们的心理弹性,更好地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
    Note: 文本型 , 硕士
    Language: Chinese
    URL: Volltext  (点击此处查看文献信息)
    URL: Volltext  (点击此处查看文献信息)
    URL: Volltext  (点击此处查看全文信息)
    Library Location Call Number Volume/Issue/Year Availability
    BibTip Others were also interested in ...
Close ⊗
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 and the analysis tool Matomo. Further information can be found on the KOBV privacy p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