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email was sent successfully. Check your inbox.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sending the email. Please try again.

Proceed reservation?

Export
  • 1
    Online Resource
    Online Resource
    UID:
    gbv_1050081374
    Format: 电子文献
    Content: 非犯罪化最本质的属性是犯罪化的反体,是对犯罪化的一种逆向反张力。当前,已经成为世界刑法改革的重要潮流,引起刑法学家的广泛关注,并在西方国家取得重要成果。我国作为有重刑主义传统的国家,从上到下皆对刑法抱着近乎迷信的依赖,对非犯罪化的接受自然存在一定障碍,然而,非犯罪化在人权保障、节约司法资源、促进刑法科学和刑事法治发展方面的价值不容我们忽视,我们应当认真审视非犯罪化在我国的适用可能。〈br〉   以往对非犯罪化的研究多集中于个罪和个别制度,对非犯罪化基本理论的关注则较少,本文试图从后一角度出发,探讨非犯罪化基本理论层面的某些争议,理相关知识,并为非犯罪化在我国的适用提供依据和设想。〈br〉   本文共分为五部分。〈br〉   第一部分探讨了非犯罪化的基本概念。目前学界对于何为非犯罪化争议不小,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这为我们进一步研究其内容、路径等设置了障碍。本部分通过对学界已有的代表性概念的评析、提出自己观点、并对非犯罪化与相关概念之间关系的厘清,试图将一个清晰的非犯罪化概念展现出来。〈br〉   第二部分论述了非犯罪化产生的现实基础,即历史背景,及其在国外的发展情况,试图寻找非犯罪化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并以期从外国的实践中得到启发。〈br〉   第三部分分析了非犯罪化产生的理论基础,试图找到非犯罪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以及存在价值。〈br〉   第四部分梳理了我国已有的非犯罪化现象,并与西方的实践进行了比较,同时挖掘非犯罪化在我国适用的有利条件。〈br〉   第五部分构想了非犯罪化在我国适用的空间,主要从理论上寻找依据,并相应进行分类,列举可以实践的空间。〈br〉   结语部分对本文的大体情况作了总结。
    Note: 文本型 , 硕士
    Language: Chinese
    URL: Volltext  (点击此处查看文献信息)
    URL: Volltext  (点击此处查看文献信息)
    URL: Volltext  (点击此处查看全文信息)
    Library Location Call Number Volume/Issue/Year Availability
    BibTip Others were also interested in ...
Close ⊗
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 and the analysis tool Matomo. Further information can be found on the KOBV privacy pages